学习园地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的新视角
时间:2021-05-10 11:45    阅读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强势崛起和“互联网+”战略的全面施行,信息传播呈现出全媒体特点,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新时代高校师生获取资讯最重要的方式,但随之而来的网络舆情问题也日益凸显。现阶段,全国高校已进入舆情高发期,突发事件频发,舆情传播环境异常复杂,如何及时有效地处置危机成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核心问题。

1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公众网络舆情在高校中的具体表

征,是指高校内部各类群体对其所关心的特定的中介性社

会事件,通过互联网发表的评论和见解,是所有认知、态度、

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第一,直接性。高校网民通过论坛、贴吧、博客等载体,可以迅速对相关事件发表意见,省略了层层中间环节意见表达的渠道更加通畅,态度呈现更加直接。

第二,突发性。互联网传播信息方式简单直接且传播者身份隐蔽,使得大量意见被迅速扩散,某些热点问题借助于情绪化的表达,在短期内能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往往会让高校管理者始料未及。

第三,非理性。互联网技术已日臻成熟,但与之对应的网络监管、立法以及网民个体的道德约束仍相对滞后,高校网民尤其是学生群体普遍缺乏自律,网络空间内充斥着大量的非理性内容,这是很多舆情发酵的直接诱因和重要推手。

2互联网的嬗变与网络舆情

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在短短三十年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89年,中国开始建设互联网。1994年,中国首次实现了Internet全功能网络连接,标志着国内最早的国际互联网诞生。2000年,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互联网进入大发展时期。2006年3月,Twitter公司在美国加州成立。它取代博客,将内容缩减为140字以内,通过电脑和手机发送信息。这种即时通信形式短短几年内席卷全球。2011年,腾讯公司开发出微信这一新型软件,完全借助智能手机传播信息,传播方式更加便捷,逐渐取代微博成为主流社交应用软件。根据有关数据,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49亿,微信用户数量达5亿。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并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同年7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通过11个具体行动推动2025年“互联网+”新经济业态初步形成。现阶段,中国互联网无论是网民数量还是联网区域均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互联网全面呈现“微”特征。“微”,简而言之,就是追求精致、巧妙、简易、便捷,在它天然的属性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更加明显,且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比如:舆情传播速度快,聚合效应强;真假信息相互伴生,难以甄别;社会情绪充斥舆论场,舆论引导难度加大;当事人或事件常被恶搞,娱乐化倾向严重;热点问题受到质疑,网民自发挖掘更多线索。

3网络舆情的研判

网络舆情研判和网络舆情处置是高校管理者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两大具体措施。我们要坚持“科学研判,及时处置,做好善后”的原则对舆情进行有效治理。首先要借助网络舆情研判这一工作方法,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手段(如图1)。

在新时代,网络舆情研判意义重大。它是高校全面获取舆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既能有效增强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也能促使管理者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捕捉动态性倾向和苗头,适时调整工作思路,精准施策、对症下药。这一系列最终指向的是高校“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着重开展以下工作:

3.1建立分层分级的研判工作制度

微博、微信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单个部门很难对舆情做出有效真实的判断。现阶段,学校自上而下建立分层分级的研判工作制度势在必行。在学校层面,应由党委宣传部门牵头成立网络研判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学工部、团委、保卫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同时二级单位积极参与协调工作。各单位、各部门要对标学校标准,健全完善内部的研判工作制度。

3.2构建全方位的舆情信息网络

图1高校网络舆情治理

很多舆情危机的产生源于信息收集迟滞。高校要适应新媒体特点,因势利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要采取“提前亮”的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一支高效的学生信息员队伍,让他们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主动关注、主动上报,通过微信等公众平台传播正能量,最终在校园内搭建一个全方位、全覆盖、零死角的舆情信息网络。

3.3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研判队伍

在新时代,网络舆情发酵迅速,破坏性强。部分高校只求不出事、求安稳,只关注对危机的控制而忽视了危机控制的专业性要求,最后往往事倍功半。对此,亟须补充一支政治坚定、思想敏锐、业务精通,由思政工作者、专家教授、辅导员、学生代表及其他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组成的队伍,着重培养其中的优秀骨干力量,推动他们在思想上、业务上、能力上树标杆、立旗帜、做表率,不断提升研判工作的专业化、专门化、科学化水平。

4网络舆情的处置

网络舆情处置是研判工作的后续,直接决定舆情的发展方向,是整个舆情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将会对以后的工作产生示范效应,因此得到了高校管理者的普遍重视。在现阶段,高校应摒弃简单粗暴的处置原则和方法,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力求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

4.1预警是重点,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工作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详细而周密的预案,是下舆情处置这盘棋的“先手棋”,是处理危机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它可以确保在危机来临时,学校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各种状况,最大限度地掌握主动权,否则学校将面临极其被动的局面。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高校设置网络舆情危机应急预案,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采取梯度管理的模式,将危机分为四级,即一级特别重大、二级重大、三级较大和四级一般,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专门力量参与。根据危机等级协调各方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凝聚合力化解危机,全力保障校园的稳定安全[8]。

4.2引导是关键,培养合格的舆论“把关人”和“意见领袖”

在新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麦克风”,传统的舆论受众亦可转变成传播者。高校如若不设置舆论“防火墙”,各种虚假信息和负能量将乘虚而入,极大地危害高校的健康发展。高校党委宣传部门、信息技术部门要强化网络把关制度,开发权威的校园网络媒体客户端,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舆论集散平台,积极引导舆论走向,逐步稀释直至最终消弭负面信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牢牢掌握舆论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网络把关一要强调技防,强化技术把关,引入舆情监测系统,凭借技术手段对内容进行筛选和过滤;二要强调人防,设立网络“把关人”,一旦发现有害的网络信息应及时报告,按要求删除,强化“把关人”在信息选择、舆论引导、舆情监测方面的作用。

根据“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在受众态度方面的影响作用显著。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某些“意见领袖”或“大V”借助微博、微信的社交影响力影响舆论走向,在舆论场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此,高校应以点带面,以典型带群体,挖掘先进青年、积极分子作为网络“意见领袖”,提高他们的“微写作”能力,将他们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或论坛的突出位置,这对于强化主流言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41。同时,对于某些非主流“意见领袖”,高校管理者要在现实中和他们进行平等有效的沟通交流,积极争取他们转变态度,这比简单控制他们的言论要重要得多。另外,可尝试将依托团委和学生会开展的学生活动作为学习素材,设立特色专题模块,以专题报道的形式在新媒体上进行宣传,主动出击,不断深化大学生对主旋律内容的认知。

4.3公开是保障,强化信息报送和反馈机制

传统舆情危机出现时,高校普遍选择以“堵”为主,自行借助各种手段在校园内部控制危机,这会制造高校管理者和师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通过自媒体被放大,给予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进一步加剧了危机。事实上,主动面对网络舆情,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公众的质疑,正面回应问题,不仅不会损害高校的形象,反而能让广大师生体悟到学校对民意的尊重与包容,感受到解决危机的信心与诚意。

信息公开分为信息报送和信息反馈。信息报送主要指高校要及时向上一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报事件进展。及时报送有利于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拖延不报或瞒报只会让学校更被动。信息反馈是指高校要及时反馈师生的舆情表达和利益诉求,善用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发布最新消息,澄清事实真相,同时利用主流媒体向社会公众传递正面信息,寻求更大范围的舆论支持。

5网络舆情的善后

5.1建立工作档案,做好后续跟进

危机处置结束后,要建立系统、全面、详细的工作档案,撰写工作报告,总结经验和教训,着眼于未来,探索从根源上防范危机发生的体制和机制,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同时,对事件当事人要本着人文关怀的理念,持续做好跟进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努力做到不留隐患、不留问题、不留死角。

5.2健全考核机制,严格开展评估

要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综合运用常规考核与结果考核等手段。常规考核依据日常工作表现综合评定稳定安全业绩,突出正向激励的作用;结果考核突出重大事件的影响,建立负面清单,实行一票否决制,突出负向惩戒的作用。从长远来看,要坚持常规考核,推动学校舆情治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确保总体舆情形势良性发展;从短期来看,要发挥结果考核的震慑作用,一旦出现严重事故,要态度明确,建议取消涉事单位和个人的各类评奖评优资格,以起到警示作用。

6结语

在新时代,网络舆情问题日渐成为影响高校稳定安全和校园综合治理的重要因素。高校管理者应顺势而为,剖析网络舆情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摒弃传统刚性的管理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按照“研判—处置—善后”的治理原则和工作流程,进一步更新治理理念,调整治理结构,改变治理手段,构建治理机制,最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网络舆情治理大格局。


办公地点:长安校区办公楼3层  ·  电话:88166105  ·  e-mail:dzban@xupt.edu.cn
Copyright © 西安邮电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