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门融合,建设信息化团队
谈到高校信息化建设,就不得不提到这其中的幕后工作者们——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团队。信息化建设在高校中发挥的作用一直是无形的、幕后的,但是对于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有着潜在的巨大的价值。
因此,沈主任说到:“信息化建设团队他们首先是在搭建一个基础平台或者是一个“底座”,而这个平台或者“底座”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学校的管理者、老师、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基础服务,可以让学校各类人群在这个“底座”基础上把教学、管理、生活等多方面融合到信息化校园中,使得师生的教学、生活等更加便捷。”
由此可见,建立一支优秀的信息化团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明确信息化团队在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明确信息化团队的工作职责与内容;最后需要各部门配合,为信息化团队构建良好的工作机制。
首张校园卡落地,融合物理&虚拟两世界
2016年9月,首张虚拟微信校园卡在华东师大落地,这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征程中的一大突破与创新,谈到心得体会,沈主任说:“每个人在物理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行为活动;还有更多的工作是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的。我们在做大数据分析时,要把这两个世界融合在一起分析,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无论是通过卡、手机或是将来出现其他介质,但是我们的目的一直只有一个,就是为用户解决使用方便啊、消费方便的问题。”
因此,沈主任认为,信息建设团队首先应该提供的就是出于这两个功能以及两个世界的融合做出前瞻性的设计,而最终目的都要归根为“为人服务”,这也是制作虚拟校园卡的初衷。
以用户需求为准则,进行服务号开发
早在2015年5月,华东师大的微信公众号就已经上线投入使用了。谈及后续的服务号开发工作会不会面向教学提供更多服务呢?
沈主任认为,面向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是一定要做的。但是微信服务号仅仅是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相融合的一种基础架构,首先要把后台做扎实。对于前端来说,现在主要是面向服务和管理的功能,对于教学支持方面的开发,团队还在做关于教师“教”的行为分析和学生“学”的行为分析。
而对于信息化建设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沈主任说到:“最终这个平台是要交到老师手里的,因此我们不能否定教师的主角身份。任何一项信息化建设,都应该以使用者的需求出发,目的是去给他们提供服务,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管理上的问题,因此,在应用的时候,是选择微信端还是PC端,在应用模式上我们会听取老师的意见。”
开放or隐私,用户做主
谈及云应用加强、大数据分析、信息化建设,信息安全也将成为信息化团队的一项重大挑战,“隐私”与提倡的“开放”、“分享”、“融合”是否存在冲突呢?又该如何保障两者的平衡呢?
让我们来看看沈主任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沈主任认为所谓的“开放”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我们构建一个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基础架构,通过应用的开发、系统的开发、包括数据的分析及预测支持,让更多的参与者进入到我们构建的环境中来;第二方面是,也要开放给我们的老师、学生、院系、二级部门等,他们作为具体落地主体,也要在这个平台中发挥主体作用。开放是一个趋势,因此,我们也可以让有想法的老师参与进来,在平台中面向服务对象做一些探索,让老师觉得“这个平台是我的。”所以,谈到的“开放”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那么如何在开放的前提下保障隐私呢?
沈主任说到:“关于隐私和开放的界限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随着我们对信息化的认知度越来越高,这条边界线也是一直在变化的。而对于用户想要完全保护隐私而放弃信息化带来的便捷,还是想要保护部分隐私,而获得更多的便捷,这个决定权将来会交到用户手里,在应用中会有提示框,当你想要进行这步操作的时候,我们会提取你哪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而最终的选择权,是在用户手里的。”
当然,沈主任认为安全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例如数据的交换问题,现在很多架构中都没有解决数据的完整性及可追溯性。当数据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有查找的机制来找到数据在系统中改动的痕迹,判断出数据是在哪里出了问题,而且这些改动的痕迹是不能被“涂抹掉”的。这项功能对于信息化发展是很重要的。在开放的大趋势下,随着用户对于信息化接受程度的提高 ,信息化工作者的不断探索,未来将会给我们一个答案。
高校信息化建设进入融合时代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或者说与国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这样的差距不仅仅来源于技术,而是有更多其他因素。沈主任在华东师大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自身经验为基础,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重点有何看法呢?
沈主任认为信息化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信息化团队一个部门的事业,已经进入到了融合阶段,需要多角度、多维度的融合发展。而我们与企业、国外高校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是理念。在我们的理念中,一定要把每个参与主体在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中承担什么责任明确好。特别是从事基础架构建设、运营、升级等等的这个信息技术团队很重要。当然,其他的参与者也很重要。
第二点是机制。这里不得不提到CIO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在高校中提出很多年,但是到现在为止落地的很少。信息技术融合面广,从而成果显现一般不会在IT团队本身,而是体现在我们的教学、管理、服务等业务的优化方面。主管信息化部门的领导,往往不会同时分管教学、行政等业务部门,很难于插手这些业务部门的业务优化工作。因此,机制的理想状态是构建CIO信息化管理机制,从战略层面进行业务变革,从执行层面进行业务优化。当然,这是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信息化全面融合的必经之路。
第三才是技术的问题。信息化团队应该着力搭建的基础架构或者“底座”里面应该SSO、授权机制、基础身份数据或服务的封装等,以API的形式公开出来,以便合作伙伴可以将各类应用融到学校信息化中。除此,怎么解决安全的问题?怎么解决开放的问题?怎么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怎么在技术上防止数据痕迹“涂抹掉”的问题?等等都是信息化团队应该解决的技术“底座”。要构建可持续的信息化校园,必须要解决数据共享和多主体参与建设问题,沈主任认为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可持续信息化校园就指日可待了。
沈主任认为,当我们解决了上文提到的三个问题:理念、机制、技术,那么我们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企业负责解决共性的技术架构的问题;而我们高校的信息化团队,要解决本校中个性化的问题。因此,就要求我们自己的信息化团队有二次开发的能力,这样也可以把企业从需求不断变化的业务系统建设“泥潭”中解放出来,为高校解决更多的共性问题,提供更优质的技术架构和服务,这就会构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在未来,我们每所高校的信息化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化服务,将于本校师生的需求实现完美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