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初探
时间:2020-09-16 11:35    阅读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信息量的需求,承载着海量碎片化信息的网络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传播的“主阵地”。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而网络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隐匿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防线,借助这些现代化、数字化的手段,大学生成了手中有笔、口前有麦的即时性信息传播主体,信息传播的自由度显著提高,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在校园酝酿、蔓延或爆发的校园舆情危机事件越来越多,造成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如“学生肺结核”事件、“传销致死”事件、“大学生精日舆论”事件、“大学生深陷网贷”事件等,都反映出越来越严峻的校园安全稳定形势。千里之堤溃于蚁 穴,如果我们一味地只在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处置上下功夫,而不在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前谋预防,将会使工作处于被动局面,代价无法承受。高校舆情传播生态发生了划时代的改变,舆情引导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何为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指媒体或网民在网络空间发表的关于社会热点事件与焦点问题、国家政治事件、社会民生事件等方面的认知、情绪、意见、看法、观点、态度、评价和诉求的交汇与集合,是具有一定影响力、带有行为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2.高校舆情危机事件类型

从组织结构上看,校园危机事件有群体性和个体性之分。从行为表现上看,群体性校园危机事件包含集会、游行、罢课、罢餐、群殴、静坐、舆情危机等形式;个体性校园危机事件包含自残、故意伤害、言语辱骂、自杀、高坠等形式。经过对资料的归纳整理,发现校园危机事件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

2.1日常生活舆情危机

由于高校中人员较为密集,年轻学生文化程度较高,思想活跃、敏感,但世界观尚未形成,对于事物的看法偏向极端。当前,高校承载了许多社会矛盾,如学生之间因为家庭条件的差异而产生的认识偏差,导致学生对相同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进而激发舆情危机。这类危机在爆发前会有可预见的倾向性言论表达出来,并借助各类社交媒体平台进行 传播。

2.2常规利益纠纷舆情危机

这类危机事件的根源在于利益分歧,有可能发生在学生和学生之间,也有可能发生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如在研究生保送资格、奖学金评审过程中,采取过激手段造成校园危机事件。这类危机事件在爆发前会有酝酿的时间,有可能激发矛盾的学生在性格上有易怒的特点,偏好使用对抗的方式解决问题。

2.3信仰宗教舆情危机

由于大学生心理成熟度低,易受到蛊惑,成为宗教势力发展的重点关注对象。当前宗教势力渗透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部分宗教传播不良思想、扭曲事实和认知,甚至采用邪教洗脑。这类危机事件在发生前,学生会表现出可以被察觉的变化,如性格变化、参加活动积极性变化,对待思想引导工作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反感。

2.4常见的心理危机

大学阶段,由于保送研究生资格较少、就业压力增加等因素,导致本科毕业未获得理想发展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同时,学生受到经济压力、升学压力、学业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冲突等影响力的综合作用,极易产生心理问题。这类危机发生前学生有情绪上的波动,在与同学、朋友的沟通上也会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3.高校舆情工作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上错误的信息传导模糊了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误导了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助长了大学生的非理性表达,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为主要传播载体的“自媒体时代”对传统的舆情工作机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1传统网络舆情监管失灵

各类圈层以封闭、半封闭式为主,设置了一定的权限,越是网络异见越是选用私密性较好的方式传播,这就形成了监管盲区,管理者难以进入学生圈;另外,部分舆情是在信息交互和学生交流中逐渐形成相对集中的认识,高校管理者要在海量的信息中发现舆情隐患难度极大;微视频给网络舆情预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关键词检索等技术对短视频基本失效。

3.2传统网络舆情研判失准

从舆情的内容看,网络信息传播伴随着信息传播迅速、信息数量巨大等一系列特点,多样的网络乱象往往会降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某一舆情的发酵,也有可能是极少部分人群的诉求和观点。这也对高校管理者正确进行舆情研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应对策略

当发现有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需要及时判定问题类型。高校要改变其管理者的姿态,要变成学生的交流者、倾听者,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打破学生所建立的圈层,实现对学生圈层的融入。高校在危机事件的应对中,要做到了解学生、教育学生、把控学生、组织学生、全面监管。

4.1了解学生

网络舆情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及诉求。因此,作为高校管理者便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向,在沟通中发现、化解各种隐藏矛盾,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有效引导。建立可信、可靠的信息联络机制,在特殊学生异常动态的信息获取上不能滞后,牢固守住信息传递防线。管理者“线上”要了解“网红”、“微群”等新鲜热点,增加自身亲

和力;“线下”要通过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获得学生信任。

4.2教育学生

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降低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概率的重要抓手。学校应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心理健康、安全知识、舆论引导、法律知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多渠道、多角色、多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错误思想得到遏制。

4.3把控学生

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存在挂科等学业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监测。对这部分学生不仅要关注,更要以合理方式介入。对于未掌握的突发、偶发情况,要充分培养和调用好信息员,使信息员能够做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送相关情况,确保事件在有限范围和有限影响力的情况下得到及时、充分控制甚至化解。在学生宗教信仰的判别上,要通过学生是否熟悉宗教教义、是否定期参加宗教活动、是否自觉用宗教教义要求自己来确定学生的宗教信仰,以及 是否被邪教渗透。要明确告知学生:学校的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校园中坚决不允许开展宗教活动。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加强宗教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对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4.4组织学生

高校与学生群体的直线互通,少不了意见领袖这一重要角色。因为高校与学生所建立的联系,其深度和精准度都是不够的。往往和学生建立最深联系的,是少部分的学生群体,如学生党员干部、群体中有一定号召和影响力的学生,高校管理者要有意识地抓住这一少部分群体,并通过积极的培养,塑造好这部分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培养可由学校进行导向的学生意见领袖,让这些意见领袖加入不同的圈层引导讨论,发挥其引领性的作用。同时,也可通过这部分意见领袖,搭建起学校传递主流思想和开 展舆情传播的重要桥梁。

4.5全面监管

应对高校危机事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多职能环节,需要高校各方力量的紧密配合。常常需要耗费极大的财力、物力和相关人员精力,甚至需要各相关单位的配合才能有效控制事态。高校要建立一体化舆情工作机制。安排专门校园管理人员,针对舆情危机能够实现快速有效的处置和应对;加强评论员队伍建设,对学生关注的事实真相及时准确发布并解惑答疑;要构建网络舆情责任追究机制,为了进一步提升校园网络文明素养的程度,对故意或者随意散布谣言的个人,要在事后进行责任的追究,给予必要的教育引导;要建立热点信息发布机制,注重官宣的正面力量,要将学生关心的校内外重大和热点事件及时面向学生进行公布,在师生进一步随意转发或是添加自己的观点时,能够标明学校的立场或予以合理的说明;对于学校的事务及意见,要公开化进行,让学生充分看到并理解学校事务的处理,从而增加认同感,进一步引导学生发表正确的言论;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要及时有效地予以解答,明晰事情的真相,从而占据舆情 引导的主动地位。

尊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团队优势、体现时代特色、做好实践创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全面发 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关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只有转变观念积极应对、有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和挖掘网络优势、及时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引领网络文化、不断增强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才能维护高校安全稳定,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办公地点:长安校区办公楼3层  ·  电话:88166105  ·  e-mail:dzban@xupt.edu.cn
Copyright © 西安邮电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