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保障已经基本满足,对于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需要日益凸显。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并将每年4月15日确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说明党和国家在现阶段更加的重视安全问题。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阵地,其安全稳定素有社会稳定的“晴雨表”之称,高校安全稳定不仅关乎办学使命的实现,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久治安,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战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需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把握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治理工作的迫切性,切实抓好高校安全稳定治理工作,这对于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创建和谐校园环境、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顺应新时代互帮互助、互联互通的发展潮流,结合当前高校安全稳定治理工作的形势,应从多元协同治理的视角搭建高校安全稳定治理的协同联动体系,将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维稳资源统筹起来,形成高校安全稳定治理多元协调范式。
一、高校安全稳定多元协同治理的现实必要
在新时代、新形势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下需要维系国家与社会的稳定,而高校安全稳定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高校要改革安全稳定的传统治理理念,引入多样化的力量参与高校安全稳定治理,创新治理模式,进而形成高校安全稳定多元协同治理局面以促进治理效果的提升。
(一)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系统性治理需求
高校安全稳定治理应是一项系统化的治理工作,治理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不同类型的主体,不仅直接关系到在校师生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学校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与社会的稳定。基于学生层面,当代大学生多为成长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变化的“95后”、“00后”,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基本上都活跃在互联网上,大学生群体相对缺乏思想政治的稳定性,思辨能力较弱,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容易受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些极端的、恶俗的负面内容影响,身心受到伤害。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生活环境使得当代大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个体的独立性和个性的张扬度都较以往更加明显和强烈。而且,在大学生群体现实生活里会面临的家庭经济负担问题、毕业就业问题等,也会对其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压力。基于学校层面,近年来,校园网贷、校园暴力、食品卫生、非法组织介入等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这些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安全稳定事件,都时刻警醒着高校应当加强和改进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基于社会层面,当前,全球化发展下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再加上处于互联网信息时代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大背景下,社会大环境必然会对大学生群体造成影响。因此,大学生群体的稳定状况不单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晴雨表”,社会动态也会在高校有所映射,高校与社会的安全稳定状况相互交融、彼此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多维性和系统性决定了高校安全稳定治理对多元协同的需要,要求高校安全稳定治理必须向纵、横两个方向拓展深化,以达成多主体协同联动。
(二)高校安全治理资源统筹运转的需要
受校内外各部门利益的影响,部门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工作协同,在校园安全稳定的日常管理和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中出现了信息传达不及时、应对措施滞后的现象。由于缺乏协同工作机制,各主体难以统一行动,各部门所具备的资源也难以综合运用,就会存在重复作为、浪费资源的现象,各部门间“ 踢皮球”的推诿扯皮事件也时有发生。这种“碎片化”的工作体系难以应对新时期日益复杂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为此,高校应当围绕安全稳定的治理目标对校内外所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联合各级各类高校安全稳定治理资源,统筹校内和校外相关部门,持续推进安全稳定治理改革,创新治理模式,促成高校安全稳定多元协同的治理局面。同时,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号召下,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关于安全治理的相关政策也会一应而出,但这些部门政策的立足点零散而不成系统,难以互相配合。通过高校安全稳定多元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可以联动相关主体,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使得各种资源融汇于高校安全稳定治理之中,能有效解决当前高校人财物缺乏等问题,进而优化治理条件,更好地维护高校安全稳定。
二、高校安全稳定多元协同治理的整体架构
高校安全稳定多元协同治理可具体分为校内和校外治理两大板块。首先是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主的校内治理系统。学校方面以保卫处为主要责任单位,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等二级单位负责配合相关工作,由相关分管领导部门统一协调指挥,充分发挥各部门、学院的能动性,建立相互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教师方面,应当积极树立安全稳定的责任理念,除了课堂教学还应当持续关注学生生活方面的情况,传导安全意识,教辅岗位人员更应该担负起维护学生安全稳定的工作责任,通过培训、讲座等培养学生安全知识,及时了解学生群体稳定状况。学生方面,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各大学生组织的“基层”力量,例如学生社团、校内各级党或团支部,利用与学生的密切关系,担当起学生群体安全稳定状况的信息收集者、健康安全知识的宣传者、维护安全稳定的志愿者,筑牢学生“基层”力量。
外部治理系统主要由政府、社会、家庭三大主体构成。仅靠高校内部的治理系统的资源和力量难以应对社会发展和科技水平进步带来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新挑战。高校作为国家和政府主导创设的机构,在直接参与社会发展的同时,无法避免地要接受来自政府、社会的控制和影响。政府主要是作为一个决策主体以及监督主体,负责高校安全稳定治理方面的大政方针的决策以及校园安全建设的监督检查。社会方面主要包括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社区等,主要是对高校的安全稳定起监督作用以及一定的资源支持。家庭方面主要是指家庭氛围和家长的日常教育与关心,高校应当极其注意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与其家长保持一定频率的联系,关注学生日常行为。通过内部、外部治理系统在高校安全稳定的日常管理和危机预警与应对过程中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形成校内外合力。
三、高校安全稳定多元协同治理的推进路径
(一)完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推进高校安全稳定多元协同治理的关键是搭建好以高校为主阵地的协同机制,发挥其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作用,推动建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首先,以政府引导、高校主导、社会倡导为原则,建立起校内外协同治理系统的组织架构、决策管理、监督建议等运行制度,促进主体间明确职责分工,均衡利益分配,以制度保障各方主体的联动。其次,构建协同治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要保障多元协同治理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从激励与约束两方面提供动力机制。政府方面应当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利用其资金与政策优势,制定政府、社会、高校合力治理安全稳定的激励政策,给予合理的资金支持,畅通高校与校外主体合作治理的渠道。高校内部在安全稳定工作明确职责范围的基础上,制定跨部门、跨学院的协同联动工作制度,以经费配置和问责考核制度刺激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实现内部协同。
(二)加强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
高校安全稳定治理系统的良好运转需要校内外的资源整合调配,充分发挥各方资源的效用。高校安全稳定治理工作所需要的资源除了最基本的人、财、物等“硬”资源以外,还涉及到信息、技术、制度等“软”资源。各治理主体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在重复配置与“碎片化”的使用状况下存在效率不高与浪费现象,需要加强跨部门、跨学校的资源配置和调动机制,将具有相关性的资源通过整合和共享的方式实现资源互补、价值共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三)培育主体间共治共享文化
高校安全稳定治理是一项涉及多个主体的复杂工作,需要良好的共治共享文化氛围做支撑,凝聚人心,激发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层面上,要营造一种关注高校、关爱大学生的文化氛围,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家庭参与校园安全稳定治理,整合社会资源。在高校层面上,要实现安全稳定治理工作的公开透明化,以保障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建议权,形成良好的共治氛围,激发起师生们的参与热情。另外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教育引导全校师生遵纪守法,遵守校纪校规,形成符合主流的价值观和共同规范。在校内外协同层面上,向各主体传导共治共享的文化理念,高校应该秉持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共享开放的办学理念,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样才利于建立高校与政府、社会间的良好协同关系,容易争取到社会各界对高校安全稳定治理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