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辽朝间谍、努尔哈赤及建州女真随从、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这些看上去毫不相关的历史群体,他们居然都做过同一件事情?
没错,这件事就是最近很火的:摆地摊。
一、摆摊,人间烟火留下历史痕迹
“地摊经济是人间的烟火,是中国的生机。”李克强总理在烟台考察时如此评价摆地摊。
是啊,别小瞧了摆地摊。作为人间烟火,它不仅丰富着百姓们的物质生活,更屡次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要痕迹。
早至西周时期,地摊商贩就开始活跃在民众生活当中,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时更是发展到极致。
很多重要的民间活动,如庙会、集市、社火等,总少不了摊贩的身影。他们一边通过商品交易满足大众生活需求,一边也间接促进了人际沟通和交流。像前不久被热议的AI修复100年前北京影像中,就为我们生动呈现了北京地摊的一片热闹非凡。
这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中国古代的互市制度。在互市市场中,中原居民与周边各族、甚至外国商人通过摆摊贸易往来,促进和谐发展,比较知名的就有宋辽互市、茶马互市等。明朝时期,俺答汗和三娘子为互市做出重要贡献,促进蒙汉人民和平共处,更是被写入了中学教科书。
二、努尔哈赤,从北京摆地摊起家
不过,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互市的发展一方面带来边境贸易的繁荣,也曾经对国家安全有所影响。
像北宋时期,辽朝派遣到中原的间谍就时常乔装成商人,以到互市市场做生意为由在宋境内大肆收集情报,逼得宋朝政府一度关闭了北疆重镇雄州的互市市场。努尔哈赤之所以对明政权了解颇深并最终推翻明朝,有学者经考证指出:很可能是因为明朝政府特许努尔哈赤朝贡期间在北京摆摊交易人参、毛皮等。努尔哈赤及其随从于是充分利用此便利,在北京收集了很多时局情报,并将其发挥在随后的作战中。
三、地下党,摆地摊以隐蔽工作
浓浓的烟火气息之所以成为“地摊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因为地摊上卖的东西最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像清朝刘鹗《老残游记》中就有描写:“看那集上,人烟稠密,店面虽不多,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物件的,不一而足。”
而正因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地摊也曾成为我党地下工作的重要隐蔽方式。毕竟,革命战争年代,组织经费紧张,很多革命者还靠摆地摊做些小买卖自谋生计,同时摆摊走街串巷也有利于掩人耳目。“皖南事变”后,中共诸暨县委为了执行“隐蔽精干”的政策,就在当地开了豆糕店,当街摆摊卖豆糕。
与之类似的还有中共靖江县委,通过摆小菜摊、开油酒店收集敌伪情报、秘密发展党员;中共板泉党支部安排地下党员以摊煎饼、炸油条为掩护,秘密传递情报,都做到了把地下工作和劳动生产紧密结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事迹被吸纳到文艺作品中,呈现给广大群众。《沙家浜》里的地下党程书记以走街串巷江湖郎中的身份在舞台出现,而《红灯记》里奉命联络李玉和取密电码的地下党接头人,则是以磨刀人的身份为掩护。
这些动人的故事既让我们认识到革命战争年代,地下斗争的复杂和艰苦,也让我们一再感慨党的领导智慧。
四、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当下,随着各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地摊再次回到大众视野,作为政府保就业、保民生的暖心之举,成了各地经济复苏的缩影。
我们也期待,这种伴着中华民族发展而演变,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经济形式,在统一管理和科学规范的前提下,发挥更加重要的民生作用。
就像有句话说的: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